跳到主要內容

掛保證的定期定額投資法介紹(1-10)

定期定額投資法的理論基礎(一) 


最近聽說國內定期定額基金的投資人已經突破百萬人,這是1個很驚人的數字,顯然投資基金已經蔚為風潮。本文要來探討一系列有關定期定額投資法的各種問題,希望由此能夠讓投資人由最基本的理論之處徹底理解定期定額投資法。

假如你買了1個指數型基金,所謂指數型基金就是漲跌幅會完全跟指數一樣的基金。在此我們有兩種不同的買進投資法,1個是一般的「平常投資法」,所謂的平常投資法其實就是市場的平均成本所在,在每個月的第一個營業日,你「以當時的成交量作為參考值買進」當時的指數價位,我們可以將之寫成如下的公式:

 P1*Q1 + P2*Q2 + P3*Q3+... +Pn*Qn       Sum of(Pi*Qi) 
---------------------------------------- = ---------------------  
    Q1+Q2+Q3+.....+Qn            Sum of ( Qi ) 

由於通常指數越高,市場的成交量也會越大,所以這種平常的投資法,會導致平均成本快速上升,如果有個人是真的用這種方式來投資,你可能會覺得他很愚笨,但是它其實就是整個市場的平均成本。當市場的指數變化越大的時候,這種投資方式的平均成本變動越劇烈。

正因為平常的投資法有這樣的缺點,所以纔有定期定額投資法的產生,這種投資的方法就是你在每個月的第一個營業日,不管當時指數的高低,你都會買「同樣數量」的基金,我們可以將之寫成如下的公式:

  P1* 1 + P2* 1 + P3* 1 + ..... +Pn* 1     Sum of ( Pi )
------------------------------------------- = --------------------
    1 + 1 + 1 +.....+ 1               N

我們用實際的K線圖畫出來,就可以更清楚的了解這兩種投資法的差異。第一個圖是上證指數從05年6月初分別用兩種不同的方式投資的結果,因為我們設定每月的第一個營業日,用當天的收盤價買進,所以圖中清楚的看到每個月的第一天成本往上調高。

其中位置比較高的是「平常投資法」的成本線,它的位置明顯高於「定期定額投資法」的成本線,假如您是在05年的6月初開始用「定期定額投資法」買進上證指數,每個月扣款一次,一直到07年的1月初為止,那麼到了07年1月26日的那1天,你的投資平均成本是1468點,當天的收盤是2882點,你一共賺了1414點,換算成報酬率是96.3%。至於當時市場的成本是1818點,報酬率是58.4%,你比市場多賺了37.9%,由此可以証明,定期定額投資法確實是比整個市場的投資報酬率要來得高。

但是定期定額投資法的報酬率能夠明顯優於市場的報酬率,也得要看市場的漲跌幅而定,如果股市的漲幅不大,而且連成交量也變動不大的話,那麼這兩個投資法的報酬率也不會相差太多,我們用下面的第2圖,來看台股的定期定額投資法與平常投資法的報酬率差異。由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這兩條成本線的差異並不大,到最後1天兩者的投資報酬率相差不到2%,何以會如此就在於 1. 台股的指數漲幅不夠大, 2. 台股的成交量變化也不夠大。

定時定額投資法暫時就介紹到這裏,以後我們會陸續介紹在各種情境下定期定額投資法的優缺點,以及如何進一步改善定時定額投資法的投資報酬率。





附加檔案 
定期定額11.gif

定期定額12.gif

定期定額投資法(二)-----大空頭巿場時的效率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在大空頭市場的時候,定期定額投資法是否比平常投資法來得有效率。

台股最大的空頭市場是在1990 (民國79) 年2月開始,當時的台股指數從2月最高的12682點下跌到10月的2485點,8個月當中整整跌掉了一萬多點,當時市場的玩笑話,說台股只有跌了1點,就是萬數的那個1。

假如我們在當年2月份的時候確認尖頭反轉,從3月初的時候開始進行定期定額投資法,那麼由圖中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定期定額投資法的成本線下降速度非常快,然而用平常投資法的成本線下降速度就比較緩慢,其間的差異就在於每期投資數量的多寡,平常投資法隨著成交量的大幅萎縮,每期投資的數額也跟著快速減少,結果就變成頭重腳輕,高成本的買得多低成本的買得少,成本下降有限。相反的,定期定額投資法其實就是「攤平」的觀念,但是這種攤平的方式,是有計畫的,是投資人能力上可以勝任而不會構成重大負擔的,由於隨著指數的下降,但買進的數量不變,所以成本下降的速度比較快而穩定。

圖中我們也看得出來,90年3月開始買進,到隔年的5月份投資人就解套了,即使隨後的92年93年都是空頭市場,但每年也都有解套的機會。所以使用定期定額投資法,可以使我們不怕大空頭市場的來臨。

最後要注意的是,從91年以後,平常投資法與定期定額定額投資法之間的報酬率差異,幾乎就沒有太大的增減,這是因為成交量已經到低檔,變化不大所導致。


附加檔案 
定期定額2.gif

定期定額投資法的真義(三)-----定期不定量 

共同基金定期定額投資法的推廣,在國內已經超過10年的時間,最初的時候,是每個月固定扣款3,000元,不管行情怎麼變化,每月投資金額就是3,000元,由此來累積共同基金的投資單位數。後來有些腦筋動得比較快的投信公司,又推出了所謂的定期「不定額」投資法,他們建議投資人若是碰到行情下跌的時候,可以增加扣款金額,如此可以加速降低平均成本,增加獲利的機會。

其實原本每月固定扣款3,000元的定期定額投資法,已經隱含了上述「不定額」的觀念在裏面,但是嚴格的說,並非不定額,而是「不定量」,在每月扣款金額固定的情況下,隨著指數的漲跌,每個月能買到的基金單位數都不一樣,隨著行情的上漲,固定的金額能買到的單位數越來越少;相反的,隨著行情的下跌,固定的金額能買到的單位數越來越多。所以實際上這種投資方法,已經有加速降低平均成本的效用在裏面。

所以說傳統的定期定額投資法,其實就是「定期不定量」投資法,既然有定期不定量投資法,理論上當然也可以有「定期定量」投資法。所謂的定期定量投資法,就是不管行情如何演變,每月買進「固定單位數」的共同基金,我們如果用指數型基金來說明的話,就等於買進1個單位的指數是一樣的。底下我們就用圖形來詳細說明這兩種投資法的差別。

假如你在2005年5月9號指數是1130.8點的那天,決定用定期方式投資上海股市的指數型基金,這時你有兩種不同的投資法,1種是不管以後股市如何漲跌,每月在扣款日固定投資1130. 8元;另外1種是扣款日到的時候,就固定買進1單位的指數基金,而不管當時的價格如何。

假設你從05年6月第一個營業日開始第一次扣款,一直到07年的2月,一共扣款21次。如果你用的是第1種的定期不定量投資法,你每次買到的單位數是以1130.8元去除以指數(假設基金的淨值就是指數),經過21個月之後,你合計以23747.6元的總成本買到了16.863單位,而最後1天的指數收盤價是2785.43,以這個收盤指數乘以買進單位數,你最終日的資產總額為46,973元(因為小數點有效位數的問題,乘出來的數字有點誤差),一共賺了23,225元,換算成報酬率為97.8%。

如果你用的是第2種定期定量投資法,你每次買進1單位的指數,扣款日時指數是多少點,那你就花了跟指數點數相同的錢。經過了21個月之後,你合計以32151.1元的總成本買到了21個單位,以最後1天的收盤指數乘以買進單位數,你最終日的資產總額為58,494元,一共賺了26,342元,換算成報酬率為81.93%。

從這個試算的結果我們可以知道,傳統的定期定額,也就是定期不定量投資法,在指數上漲的多頭行情時可以獲得比較低的平均成本,因為那是指數高的時候買得少,而指數低的時候買得多的緣故;即使是在指數下跌的空頭行情時,這個方法一樣可以得到比較低的平均成本。因此我們如果是要計算報酬率的話,定期不定量法的報酬率一定高於定期定量法,這是無庸置疑的。

然而如果我們在意的是獲利的金額而不是比率的話,那麼用定期不定量的方法就不見得比較划算,因為這種方式投入的總成本比較小,就算有比較高的報酬率,但獲利金額的絕對值不一定會比較高。不過這種推論的前題,必須是在指數持續上漲的多頭市場時才會有效。


附加檔案 
定期定額3.GIF


面對股災,是否定期投資該停止扣款?(四)

面對這一波股災,對沒有面臨過這種震撼教育的投資新手,感到恐慌是當然的,這是每個投資老手都必須經歷的過程。指數大跌之後各種問題紛紛出籠,在此我對面對空頭市場時的定期投資法再加以說明,希望有助於投資新手的理解,所謂「知識就是力量」,我們會對事件感到害怕恐慌,是因為我們不了解的緣故,如果能對事件來龍去脈有所理解,我們當然就不會恐慌。

在此我順便回答一位財經所二年級同學的問題,他留言在「你為什麼要定期定額投資基金?」1文當中,問題如下:「如果一個人在面臨空頭市場的五年之中持續扣款,那這五年的成本的確是逐次降低,但報酬卻是扣愈多賠愈多,因為在空頭市場中,前次扣款的的成本一定高於本次扣款的成本,所以五年下來,報酬率應該是慘不忍賭,即使在最後3個月大漲50%,也不見得可以賺錢,但會少賠錢是肯定的。」

有人覺得這次下跌是股災,因為跌幅太大太重,所以我們就用真正的大空頭市場來模擬試算一下,在大空頭市場下定期投資法的功能如何。圖1是我國加權指數從2000年萬點的高點下跌開始,以定期(包含定額及不定額)投資法模擬的成本線,這一波跌到3411才止跌,跌掉6000多點,跌幅近7成。但是從圖中可知在01年底就有解套的機會,套牢的時間只有兩年,萬一這一波沒有出脫又被套牢,那麼到了03年的5、6月份又有解套的機會,而且第2次解套之後有很長的時間都獲利。這一次的套牢時間並沒有長到5年,而且我們也可以注意到,通常在一段長期間的大跌之後,都會醞釀較大幅度的反彈,例如從3411反彈到6200點,反彈幅度達8成。

圖2所示是民國79年從12682跌到2485的大空頭市場,在這次大股災當中一樣有很多次解套點,在第四次的解套之後,指數就有長期的獲利時間。第四次的解套花了4年的時間,也還不到5年,這一次的例子應該是回答這位同學問題最好的例證。許多想法真的是要經過實際的模擬驗證之後,我們才能真正徹底了解其中的關鍵所在,我在寫這一系列的定期定額投資文章當中,透過電腦實際的模擬,也讓自己釐清了非常多的錯誤觀念,真可謂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除了本國的指數之外,我們也拿一個外國的指數來模擬看看,圖3是馬來西亞綜合指數的模擬結果。時間是從1996年1278點跌到261點,跌幅幾乎達8成,也是第3年就解套,而且你如果賣在第一次解套之後的最高點,也有相當大的獲利幅度。

總之,即使我們很不幸的開始定期投資的時間,竟然開始扣款在大多頭的最高點,此後面臨的是一路的大空頭行情,就算你真的不幸碰到那種情形,只要你持之以恆不間斷持續扣款,最終一定會獲利,而且我們所舉的這些例子,都是很大跌幅的大空頭市場,但你最終一定獲利,而且時間不必等到5年。另外還要再強調的是,定期不定額投資法並不能比定期定額投資法更有效的降低成本線,從解套所需的時間來看,不定額投資法確實也沒有比較優越,但只要你開始獲利以後,不定額投資法的獲利絕對總金額一定大於定額投資法。


附加檔案 
定期定額41.GIF

定期定額42.GIF

定期定額43.GIF
不管而管的定期投資法(五) 

我們知道商人的功能是要互通有無,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來賺取當中的差價,這個功能與我們的投資行為其實沒有兩樣。買股票或者買基金同樣希望低價買進高價賣出,來賺取差價。所以如果能夠了解商人的行為,那麼你就能夠了解如何投資股票或基金了。

作為商人,如果我做的是壟斷的生意,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這個商品除了我這裏之外,其他地方你買不到,那麼價格當然是由我決定,我是價格的決定者( Price Maker ),在很大的程度上,要賺多少錢是我自己可以決定的,但是這種情況畢竟很少數。大部份的商品都是屬於競爭性的市場,產品的規格越是近似則競爭性越大,賣的人愈多,所以賣方都是屬於價格的接受者( Price Taker ),市場有一定的公訂價格,你不用降價也可以賣得出,但是如果你要漲價可能就賣不出。

作為商人,你的獲利來自於所售商品的「進貨成本」與「市場售價」之間的差額,成本當然是越低越好,市場價格自然是越高越好。但是大多數時候市場價格並不是你能控制的,你能夠控制的只有成本,所以你要想方設法儘量去降低成本,你能夠將成本控制的越低,那麼在一定的市場價格下,能夠獲利的機會也就越大。我們買基金何嘗不是,你無法控制基金的市價(也就是淨值),所以你只能「管理你的成本」。

定期定額(或不定額)投資法,就是一種有效管理投資成本的方法,定期投資法實際上就是一種「持續攤平成本法」,經由不間斷的持續攤平動作來「管理」投資成本。雖然對於採取定期投資法投資基金的投資人,他並沒有覺得自己有去「主動管理」投資成本,但實際上他確實做到了「管理」的動作,他的「持續不間斷攤平」就是在「主動管理」。我們經由一連串的電腦模擬,一再證明定期投資法的有效性,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持續不間斷攤平」,但是有太多投資人不懂得其中的關鍵,總以為憑自己的判斷任意加減碼、追高殺低,以為這就是「主動管理」成本,如果判斷正確確實有助於加速降低成本,但是大多數時候反而可能墊高了成本。

總之,定期投資法的「非主動式管理」投資成本的結果,反而造成了最為有效的「主動管理」成本的效果,投資成本管理得好,投資獲利的機會就大大的增加,定期投資法這種「不為而為」的成本管理法實在值得推薦。

定期投資法的主動管理(六)

在前一篇討論定期定額投資法的專文當中,我們已經為大家說明定期投資法是一種對於成本面不管而管的投資法,雖無主動管理之名卻有主動管理之實。介紹了管理成本的方式之後,接下來介紹如何主動管理市場價格(也就是淨值)的方法。

既然要主動管理市場價格,當然就得主動研判市場大盤指數的可能變動方向,高檔賣出低檔買進,一定要有主動進行買賣的動作才叫主動管理。我們雖然說是在「主動管理市場價格」,其實市場價格那裏是投資人所能管理得了的,主動從事買進賣出動作的最終目的,最後還是回歸到「主動管理成本」這件事上。所以我們可以說,不主動做任何事情的「消極性定期投資法」是一種「不管而管的成本管理法」;至於主動尋找進出時點的「積極性定期投資法」是一種「主動管理的成本管理法」。

從下面這張圖當中,我們就可以理解什麼叫主動管理市場價格,它又如何影響長期定期投資的成本線。圖中我們把定期投資法的成本線以及河流圖畫在一起,這樣就可以徹底了解主動管理市場價格的奧祕。今年初的這一波股災,已經驗證出河流圖在預測指數高點的有效性,不管您喜不喜歡河流圖這個工具,它的有效性卻是不爭的事實,就像我對馬來西亞國內的經濟一無所知,單憑河流圖就可以就線論線預測其走勢。但是這裏我必須說明,河流圖只有針對在特殊極端值,也就是嚴重超漲或超跌的時候才有用處,一般的情況下用處不大,這點不可不知。

然而正是因為河流圖只有在大漲大跌的極端情況下才有效,能使用的情況不多,正是這樣的特點,才使得它在管理定期投資法成本上的優點更加突出。以圖中的例子來說,假設您在2000年初開始採用定期法投資,02年初河流圖顯示有很大的正乖離,您在指數乖離率大於24%之後全數出脫手中的基金部位(但還是要繼續扣款,這點很重要),贖回的款項全部留下不可挪作他用,然後您靜待指數回檔,等到指數跌到一定程度(比如說跌到年線的位置等等.....當然這部分就是您的功力所在)之後,再將之前贖回的款項全部購買基金,當然一定可以買到更多的單位數,這時您的整個單位成本大幅下降,成本線整個向下平移(有點像股票除權的圖形)。同樣的,04年還有一次乖離率很大的賣出機會,也是可以在高點出脫低點回補,成本線再次向下平移。當然如果您萬一看錯行情低點賣出,高點再追回來,那麼您的成本線反而是會「向上平移」的。

由此可知,高點出脫低點買回的主動管理,目的仍然是在降低成本線。相信經過這樣的說明,各位會對於如何主動管理定期投資法的成本,有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最後再補充說明一點:除了本文所討論的,利用河流圖在高點賣出低點回補的方法來降低成本線之外,您也可以使用河流圖,在河流圖落入超跌範圍內(例如區域A)的時候大幅增加扣款金額,這樣成本線下降的速度,一定會比您隨著指數下跌的時候逐步增加扣款金額要明顯來得大。


附加檔案 
定期定額6.gif

大跌後為何仍需堅持定期扣款的理由(七) 

我們曾經說過,定期定額投資法的精神其實是「長期攤平成本法」,利用制度性的方法強迫自己在套牢的時候,還能夠持續不斷的攤平成本。這種投資方式之所以能夠成功,卻是跟股價的特性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股市有一些特性不可不知,以投資人可能面臨的最大損失來衡量,不論是在多頭或空頭市場,做空的風險永遠大於做多,因為做多是先買進再賣出,手上擁有的是現股,等待的是賣出的時機;而作空是先借股票賣出再買進回補,手上擁有的現金,等待的是買進回補的時機。

做多你的風險有限,看對方向股價一路上漲,享受股價增值的樂趣,看錯方向股價一路下跌,如果是融資買進,假設融資比率100%,也就是你有50萬自備款,可以再借50萬合計100萬元買股票,這種情況下就算股票價格跌到 0,你最大的損失就是這100萬元。但是,如果你是做空,股價下跌你自然是獲利,萬一股價上漲你又買不回來,那麼你的風險將非常大,在大多頭市場時,股價可能從10元漲到100元,你的風險難以估計。

當然這是極端的情形,但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是要告訴各位,股價本身有些特性一定要了解。我們先假設基金的投資績效等於大盤指數的漲跌幅,這意思也就是你買到了1個跟指數完全同步的指數型基金,所以你的基金績效只要看大盤的漲跌幅就對了。

假設您在指數10,000點的時候單筆投資買進10,000元的基金,很不幸您買到最高點,此後股市江河日下,指數跌到3,000點才見底,這時您的基金淨值只剩3,000元,如果你沒有進場攤平成本,從3,000點開始指數強烈反彈到6,000點,這時您的基金淨值漲回到6,000元,結果您還是虧了4,000元。但是,如果您在指數3,000點的時候,再第2次進場單筆申購10,000元,當指數反彈到6,000點的時候,您在10,000點時買進的基金淨值漲回到6,000元;第2次再申購的這10,000元則成長為20,000元,你持有的基金總淨值成為26,000元,而您兩次申購的總成本為20,000元,你已經有獲利了。

指數無論再怎麼大跌,跌幅不可能達百分之百,就算從10,000點跌到1,000點,跌幅也不過是90%,你做多但是沒有融資的話,頂多賠光本金而已,但如果你買的不是個股而是指數的話,您也不可能會賠光本金的。然而,指數從1,000點漲到3,000點,卻是多漲了兩倍,如果漲幅更大的話,投資獲利就是以數倍來論。

所以總而言之,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碰到大跌行情的時候,不要自作聰明,任意的停止扣款,以為自己可以猜測到低點,到時候再來買進就可以,這樣往往會錯失低檔買進的時機。永遠不要忘了,下跌的時候,跌幅最大也不太可能是百分之百,但從底部反彈上來的時候,漲幅經常是以倍數來論的,而這就是你必須在低檔的時候,持續定期定額扣款的最重要原因。

定期不定額投資法的效率真的比較好嗎?(八) ------ 定期不定額投資法的迷思

前面我曾經寫過定期定額投資法的真義,所謂的定期定額投資法其實是「定期不定量投資法」,在此我要給它一個更名實相符的名稱,那就是「被動式的定期不定量投資法」,投資人每月扣款的金額是固定的,但是因為行情波動的關係,每次買到的單位數不一樣,這是「被動式」的買進不一樣的單位數。底下我們要來探討「主動式的定期不定量投資法」,這種投資法在近幾年內在投信的大力推廣下,逐漸的被投資人所接受,然而這種投資方式的效率究竟如何,是應該被深入探討的。

相對於傳統的定期定額投資法,近年來逐漸被接受的「定期不定額」投資法,我將它稱為「主動式」的定期不定量投資法。這種投資法的基本觀點就是,指數上漲越多買越少,指數下跌越多買越多,也就是投資人主動根據行情的高低點,來決定每次扣款的金額,指數越高扣款越少,指數越低扣款越多,目的就是要降低買進的平均成本。

底下我們根據某位網友提供的定期不定額扣款方式,來試算這種扣款方式的投資效率。

( 底下扣款的公式是根據 cloud33 在前一篇文章當中給我的回應內文中所提到的)

----------------------------------------------------------------------------------------------

跌多買多、漲高買少 

Smart MIP依據市場行情不定額投資,當基金淨值低於申購時淨值加碼買進,反之則減碼買進。 漲跌幅 以原始投資金額加減碼 

10% >漲幅>= 5%減碼 10% 

15% >漲幅>=10%減碼 20% 

20% >漲幅>=15%減碼 30% 

25% >漲幅>=20%減碼 40% 

  漲幅>=25%減碼 50% 

10% >跌幅>= 5%加碼 10% 

15% >跌幅>=10% 加碼 20% 

20% >跌幅>=15%加碼 30% 

25% >跌幅>=20%加碼 40% 

  跌幅>=25% 加碼 50% 

----------------------------------------------------------------------------------------------

我們就根據上述這個公式來決定每次的扣款金額。這種扣款方式乍看之下非常合理,你會覺得這真是聰明的方法,有了這種投資方法還怕不賺錢嗎?我曾經在投信公司工作超過10年,也自認對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並不陌生,定期定額投資法的效率要高於平常的投資法,是無庸置疑十分肯定的事。所以最新的定期不定額的投資法,又要比定期定額投資法更來得有效率,這點我一向也深信不疑。

然而,當我用電腦程式模擬這兩種不同投資法的效率之後,我開始感到懷疑,究竟基金投資人在乎的是獲利的「絕對金額大小」,還是獲利的「報酬率」?當我們在研究這兩種不同投資法的「效率」時,究竟指的是獲利金額大小,還是報酬率的高低?如果「投資效率指的是報酬率大小」,那麼定期不定額投資法優於定期定額投資法,這個沒有疑問,因為定期不定額有較低的平均成本,必然會有較好的投資報酬率。

然而,如果這兩種投資方式的報酬率差距並不大,但獲利的絕對金額差異很大的時候,那麼究竟孰優孰劣就很難說了。以下的圖形就在說明這種現象。最近4年來,假設有兩個不同的基金投資人,1個用定期定額每月固定扣款投資1萬元,經過了4年之後,共扣款48萬元(注意圖中的金額單位為萬元),買進的單位數為7.9732 ( 每次買到的單位數為 1除以扣款日指數),到最後1天(2月9日)根據當時指數換算的總資產為62.6662萬元,報酬率為30.55%,獲利金額為14.66萬元。

另外1個用定期不定額方法每月扣款金額不固定,除了第一次扣款金額為1萬元之外,以後的每一次就根據扣款當日的指數與第一次扣款日指數相比,再根據其漲跌幅(也就是上述的公式)來決定扣款金額。結果4年下來,因為指數持續上漲的緣故,扣款金額只有27萬元,報酬率為34.84%,獲利金額為9.405萬元。

經過比較之下,不定額投資法的獲利率確實比較高,但是高得有限,兩個報酬率的差距只有4.29%。然而獲利的絕對值卻相差5.255萬元,這個數字佔21萬元(兩種投資法總成本的差異數48萬-27萬)的25.02%。

總而言之,我們得到的結論是,正因為我們不曉得未來的指數將如何變動,所以才會採取定期投資法。然而,「如果我們碰到的是個穩定上漲的多頭市場,過早地主動降低每次的投入金額,雖然從報酬率來看是有改善,其實改善的並不多;但是從總體的獲利金額來看,卻反而少賺了很多。」這樣的投資迷失,恐怕是大多數人沒有想到的。


附加檔案 
定期定額8.gif

你為什麼要定期定額投資基金?(九)

在前面一篇文章當中,對於定期不定額投資法,我們得到的結論是:當大盤指數呈現長期穩定上漲的時候,過早的採取往上減碼的定期不定額投資方式,會因為投資總金額降低的關係,而使得整體獲利總額減少。這是一個很大的迷思,若不是經過試算的話,相信還有很多人不了解其中的奧妙。

因此,有網友來信問到,「那如果將定期不定額投資法改設定成,指數往上的時候維持原先扣款金額不減碼,但是指數往下的時候加碼增加扣款金額」,是不是一個比較好的投資方式,投資效率是否會提高?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當初投信公司推出定期定額投資法的時候,到底是什麼因素吸引了投資人,定期定額投資法真正的好處到底在哪裏,為什麼現在國內會有百萬人加入定期定額扣款的行列?只要了解這個問題,那麼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民國82年的時候,我從證券自營商轉換跑道,到全國第一家創立的投信公司報到,那時的工作重點,就是向投資人介紹定期定額投資該公司的基金。那時我們是從籌措子女未來教育費用的角度切入,來介紹定期定額投資法。那時我經常提醒投資人的1個重要觀念就是,「正因為當前我們沒有很多的錢,所以才需要用定期定額的方法累積基金單位數」,接著結論就出來了,「空頭市場的時候,正是我們可以用很低的價格大量累積基金單位數的時候」,所以定期定額投資共同基金不要怕碰到空頭市場,碰到時間越長的空頭市場你應該越高興,因為你越有時間累積足夠大的基金部位。

我常舉的例子就是,如果有個投資人很幸運,第一次扣款剛好在最低點,之後指數一路飆漲。沒想到3個月內指數竟然上漲了50%,他只有扣款3次,假定每次3,000元,第一次扣在最低點,第2次扣在上漲25%的時候,第3次扣在上漲50%的時候。此時總計投資9,000元,賺了2,250元,報酬率25%。這個人夠幸運了吧,然而因為投資的時間不夠長,累積的基金部位太低,即使是有不錯的報酬率,但獲利總額還是很微小。

假如另有1個投資人一樣每月扣款3,000元,很不幸的面臨了5年的空頭市場,但他很有耐心持續堅持扣款5年,總共扣款180,000元,就在這第5年的最後3個月指數大漲50%,這個投資人除了最後兩次的扣款指數價位較高之外,全部都扣在低點,他幾乎實實在在地賺了這50%,也就是獲利90,000元。

經過這樣的說明之後,相信即使不用經過試算,我們也應該了解定期定額投資法的真正利益在哪裏,至於指數越低是否更要增加扣款金額,不就很清楚了嗎?!

定期不定額投資法效率探討之二 (十)

(請參考第八篇文章)

之前,寫了一篇探討定期不定額投資法效率的文章,那篇文章探討股價在漲升的多頭巿場中的效率問題,得到的結論頗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但有細心的讀者來函問到:如果是以股價在下跌時的空頭巿場來研究的話,那結論是否會不一樣?這是個有趣的問題,是應該要來探討看看,所以本文以空頭巿場股價下跌時,定期不定額投資效率的問題,作為研究的重點。

附圖1為2000年萬點的高點下跌至2001年9月(美國911恐怖攻擊發生月份)的3400點,為時20個月的定期投資績效摹擬。從當中的數字可知,兩者的總成本定額投資為為20萬,不定額為27.4萬;而以虧損金額來看,定額投資虧損8.46萬,不定額則虧損11.1萬;若以報酬率來看,定額虧損42.31%,不定額則虧損 40.55%。

可知,不定額投資因為愈跌買愈多,平均成本被壓得較低,所以虧損比率會比較小。不定額投資虧損比率雖然較小,但小得非常有限,實在是微不足道。這個結論與與上漲時的多頭行情來比較,結論應是一致的:不管是多頭或空頭行情,多頭當然是賺錢,空頭當然是賠錢。不定額投資的獲利率都較定額投資來得好( 虧損較少也算較好 ),但好得很有限。

至於以賺賠金額來看,多頭時不定額獲利總金額較小,而空頭時虧損總金額較大。這個結論看來頗令人失望,定期投資人要的絕對不是這樣的結果,顯然我們如果只是以多頭或空頭來切割成不同的行情來分析的話,這個結果顯然不符合大家的期望。

這個空頭巿場往下加碼的不定額投資方式,當空頭巿場持續在進行的時候,因為愈跌買愈多,總虧損金額必然會比定額投資來得大,這是必然的結果。所以「當空頭巿場持續的時候,這種投資方式是沒有效率的。」但這不表示這個方式始終沒有效率,只要行情開始轉多頭的時候,它的效率很快就會顯現了,因為它的成本較低,只要巿價反彈愈多,報酬率就愈高。不過,不定額比起定額投資真正的效率的優越性不在「報酬率」,而在總獲利金額。

只不過,如果定期投資捱不過漫漫長冬,當空頭似無止境,等不及行情的反轉就停扣了,那麼不定額投資的益處恐怕就更難以彰顯了。


附加檔案 
定期定額10.gif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乖離率介紹-----河流圖的基礎觀念

王氏william指標

MAO ( MA-osc )指標介紹